近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违反了学术规范,违背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不当署名等等。这些行为在学术期刊中之所以存在,既有社会以及作者个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术期刊自身在当今海量的学术信息中难以甄别判定相关。对此,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加强自律,坚守职业道德,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学术素养,提高鉴别力,当好守门人外,还须积极主动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多管齐下,努力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多年来,我刊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除了提高编辑部自身鉴别能力之外,尝试着从四个方面建立起预防措施,杜绝了一些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现简述如下,就教学报界同仁的同时,也期待期刊界能联手共防,尽可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一是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借助同行学者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对本学科研究资讯深度的了解和把握,从论文内容和观点上发现问题,加强对稿件内容审核评判的权威性、科学性。我刊自1998年采用严格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迄今已12年之久,期间,通过同行专家匿名审稿不仅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多的是杜绝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有效提升了刊物质量。
  二是借鉴海外期刊经验,规范管理,通过发文作者签署“作者出版承诺书”之方法,预防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诺书不仅起到了编辑部对作者的提醒或警示作用,而且通过自律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自2003年起,我刊通过作者从海外带回英文版“出版承诺书”、“版权转让书”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出版部门的“出版承诺书”“版权转让书”样本,制作了符合我刊的“作者出版承诺书”和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版权转让书”,请刊发论文的作者填写。几年来,“承诺书”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提醒作用,有作者收到“承诺书”后即主动来函撤稿,表示论文已在相关会议论文集或期刊中刊发并表歉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稿多投导致的重复发表问题,避免了出版资源的浪费。
  三是借助有效的辅助工具,在海量的学术资迅中及时发现高相似度论文。专家匿名审稿和出版承诺书虽然能发现和防范部分问题,但在当今资迅爆炸,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论文刊发的情况下,要通过几个人有限的阅读在海量的学术资迅中发现高相似度论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为切实把好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关,有效提高期刊辨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我刊一直十分关注国内外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遏止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研发进展,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追踪研发进程,并于2008年年底正式建立了AMLC使用账号,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了AMLC检测系统。由此,我刊收到的来稿在进入匿名审稿前,均须经过该检测系统检测,即由编辑将来稿论文自动地与大量文献资料库和媒体接口进行对比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加以具体分析,经筛选后剔除学术不端疑似文献,通过检测后的论文方可进入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程序,尽可能把好论文审核的第一道防线。当然,该检测系统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对数据库资源还有较大扩展的必要和空间。
  四是通过网络途径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2009年3月,我刊在全国中文学术期刊中率先推出以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模式(Online First;北大、清华等自然科学期刊采用的是“在线提前出版模式”,并非以单篇论文为出版模式)。在线优先出版是数字化出版的一种创新形式,凡通过同行评审录用并经修改编校后的论文,在正式按期次成册印刷出版前,均可在网络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的形式在线优先发表。Online First论文此后仍继续由本刊出版印刷版。我刊的预出版论文不仅及时在自己的网页上线,同时也可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多种数据平台同步上线。此举不仅缩短了论文出版时滞,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预防学术不端的又一道防线,比如我们可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的优势,通过全社会的监督来发现上网的Online First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印刷版中及时撤下问题论文。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把好出口关。高校学术期刊面对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无所作为,多管齐下,建立一定的预防机制还是有其作用的。本刊所尝试的四道防线,即着眼于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审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编辑把关与学者审稿相配合,检测工具与内容鉴别相弥补等多种途径,尽可能规范程序,预防在先。当然,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治理工程,非一刊之力所能及,也非上述四道防线所能穷尽,我们所做的也还远远不够,我们将与全国学报同仁共同努力,为净化高校学术园地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