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16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出版编辑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与“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编辑的17家高校名刊学报的相关负责人,教育部社科徐维凡副司长、田敬诚处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姚申,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汪新红等出席了会议。
15日研讨会上,主编们就系列专业期刊目前的办刊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模式、专刊编辑注意事项、栏目设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商讨。成立了由17家学报主编参加的主编联席会作为组织决策机构,商定专业期刊的发展和建设事项;设立了协调工作小组,负责对外的协调、宣传工作;成立了由17家学报编辑组成的10个专业学报编辑委员会,履行各专业创办过程中的一些职责。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联合办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制度机制,形成合理的组织框架和顺畅的工作流程,以保证专业网刊的持续性和出版质量
16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重点就目前“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出版的意义、社会反响、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在发言中有的代表谈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问世,是高校学报在直面中国期刊改革和数字化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其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办刊模式,尝试了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综合期刊与专业期刊,政府、企业和民间的三个统一的实现路径。目前这种尝试是富有成效的。从来自学者和同行的反响看,他们对专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良好的评价。专业从创办至今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无论是点击率还是下载率都是原发纸质刊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提升了原发纸质刊刊发文章的适用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原发纸质品质的提升。形成了原发纸质与专业网刊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代表们在回顾专业期刊创办过程和创办二期后的效果时,一致认为,专业网络期刊的创办并取得现在效果的原因有三:一是教育部2003年以来实施的名刊工程建设为专业期刊的创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是我们勇于进行探索和尝试的前提。早在2003年,袁贵仁部长就高瞻远瞩地指出高校综合性学报要走、特、大、强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的这一探索也是根基于袁部长对期刊的发展厚望进行的。如果没有教育部的名刊工程的实施,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探索之路。名刊工程是我们办好专业期刊的基础,因此,我们首先要办好自己的原发纸质期刊,不断挖掘和创新,使名刊工程建设与学术期刊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办刊模式和机制。二是专业网络期刊的创办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从创办专业意向到付诸实施实际办刊,教育部有关领导和社科司的领导都在相关的会议上表示肯定和支持并多次参加专业期刊的工作会议,这是我们将理想付诸实践的重要的精神支持,增强了我们办好专业刊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得到了中国网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而且在网络窗口的设计和专业网络期刊的宣传上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实施,使专业期刊面世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读者、编者、作者的好评。中国知网不但为我们搭建了实现理想的平台,也为中国网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
代表们还就目前专业期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有的主编谈到:参与编辑出版专业期刊,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完全是凭借期刊人对期刊改革的探索精神及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凭着一种热情、一种精神,自发地走到一起,共闯难关。因此,我们目前只能是民间的松散的联合体,而不具备我国现行体制下的主办单位的身份。如果要做大、做强专业期刊,确立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经费来源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我们特别需要行政部门、社会学术团体等的支持。
中国知网的汪新红常务副社长在发言中强调,高校学报17家联合体与中国网合作创办“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是一种模式的创新,这种合作模式目前来看是成功的。对于这种探索与尝试,我们双方都应该珍惜,希望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一个开放的、具有推广意义的品牌并推向社会。她表示,中国网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专业期刊的发展,并积极探索和总结这种合作发展模式。
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在会上也作了热情洋溢作的发言。他说,对于专业期刊目前的情形,他感到很受鼓舞,对17家名刊所做的工作表示钦佩,对中国网的支持表示感谢。当前大家所做的探索很有意义,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在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服务教学科研上还有自身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对此, 17家学报主编都有明确的认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对于进一步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问题,大家又从管理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给出了思考,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这些努力和探索,为争得教育部的实质性支持提供了参考。
对于专业期刊,徐司长希望能够办得更好,他认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扩大专业期刊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大家认真思考并处理好在线出版与二次文献之间的关系、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新型办刊形式与体制的关系等问题。对未来发展前景,司长要求各位主编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即我们到底要做成一个什么样态的学术共同体、要做多大的规模,如何定位,如何突破体制的限制等等,这些问题是制约专业期刊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司长说,教育部社科司作为高校学报的主管部门,将认真总结学报积极探索新时期转型发展之路,集思广益,支持学报转型探索。
                                                                                                                                                                                                                                                          (李宏弢 整理,崔月琴补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