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 开展交流
——2013年培训会开幕词
 
尊敬的徐司长、林处长,尊敬的钟校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同仁:
很高兴大家欢聚在桂林,共同完成我们2013年的培训工作和我们的学术年会任务。我们的会议就要开始了,在此,我谨代表学会,代表与会专家,讲几句话,算做开场白吧。
大家都是从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参加培训,不过,我们每年的培训是有所不同的,这与每年所面临的不同的形势有关。那么,今年的形势有什么特点呢?我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我们搞培训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要想把学习搞好,就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迎接挑战。过去有人说学习要“带着问题学”,要“急用先学”,如果不问是谁说的,如果不做绝对的理解,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问题的泛览,是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的,更不会有突破性的进步。小时候读书,大都是泛览,那是消遣,图个乐,往高了说,是满足好奇;只有搞研究,才进入真正的学习,因为有问题要解决了。
那么,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今年搞培训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培训目标是什么?所学所想针对的对象是什么?首先一定要清楚:
其一,体制改革。去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一个文件,想通过三条路把非时政类期刊包括学术期刊直接推向市场。目前总署的说法有所不同,改为适合市场运作的,可以改为企业法人;不适合市场运作的,还是走事业体制。但是,即使仍按事业体制运作,也要考虑把编辑和出版发行分开来,编辑工作留在各自的事业单位,出版发行集中起来,做大做强。这种改革思路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我们从事高校学术期刊的人士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涉及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都需要思考,需要寻找答案。希望大家在讨论中能够有所收获。
其二,数字发展。学术期刊的数字发展是现在的一大潮流,有人预言,数字出版很快将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纸质期刊很快将结束实质性的出版发行,只能做礼仪性的东西存在了。目前学术期刊的数字发展究竟到了怎样一种程度了呢?在数字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学报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呢?相信大家的胸中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将系统地介绍他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思考我们将怎样迎接数字发展的挑战。
其三,质量提升。提高编校质量是我们这个行业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那么,今年有什么特殊的呢?今年年初,总署就对学术期刊进行了质量检查,重点查校对问题。这个问题怎么看?有的朋友有自己的理解,也在文章中公开提出了。大家可以讨论。不过,我认为,校对看起来是雕虫小技,其实则大有深意,前辈大师曾经说过,校对之为技虽小,但却可以悟道。从校对质量里面,可以看出许多问题,不仅仅是错几个字,错几个标点符号这么简单。对少数“大学报”来说,似乎问题不大,但对大多数学报来说,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那么,我们学报目前的编校质量究竟怎样?有哪些问题?怎样改进我们的编辑校对工作?我们的专家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相信通过本次培训,大家会得到一次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四,素质培养。要做好工作,具有良好的素质是很重要的。我说的素质指的是人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好的知识结构会使我们更有能力来从事我们的工作,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对于我们编辑人员中绝大部分人来说,审稿、编辑、校对,甚至包括出版、发行,都需要提高我们的素质。比如,校对问题,看起来好像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我们的素质不高、能力有限造成的,更不要说审稿了。比如我提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学术论文)?它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各人的知识结构,或者叫做素质来。我希望大家都来思考如何提高素质的问题,我认为它是我们编辑人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其五,办刊探索。怎么办刊才是好办法?恐怕各家情况不同,发展方式、道路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大刊”“名刊”,编辑力量较强,优质稿源充足,全面发展条件较好。而大多数期刊则不一定具有这么好的条件。目前看,根据各自的优势,重点突破,由一两个栏目带动全刊发在,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那么,在办好特色栏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需要大家好好交流。不管是哪类期刊,“大刊”“小刊”,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因此,关于办好特色栏目,是对大家都有益的共同话题,我们期待着在特色栏目建设中有所成就的学报能够给大家提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以上是我想到的几个方面,其实,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正好,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好好交流,你提出你的问题,我提出我的问题,我看看你是怎么解决的,你也可以看看我是怎么解决的,大家都有收获,这样就达到了我们举办培训活动的目的。
我发言的题目叫做“带着问题,开展交流”,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投入即将开始的交流吧!
谢谢大家!
蒋重跃
2013822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