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学术出版界普遍采用数字出版技术,绿色出版(green publishing)概念已渐成气候,开放获取(Open Access)、数字对象标志符(DOI)、期刊预出版(Online First)或在线提前出版、稿件管理系统(EMS)、按需印刷(print upon needs)等影响越来越大。在这场出版转型的变革中,作为新思想发源地和集散地、新技术孵化器和推进器的高校,其学术期刊应该而且也有能力成为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排头兵。值得庆幸的是,浙江大学学报是全国学报融入出版社管理体系的有限几家学报之一,浙大出版社不仅获得了网络出版权,而且在数字出版理念和实践方面都领先全国。所以,在大多数期刊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但不知如何做的情况下,得益于出版社领导的推动、支持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及规划,浙大社科学报的“名刊建设”在期刊数化建设方面先行了一步。
1.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在线内容永久数字标识系统: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逻辑标识符,可在国际范围内或整个因特网上有效,它贯穿了学术期刊出版物产业链的始终,保证了在整个过程中对数字物体的唯一识别。2008年2月,浙大社科学报即与相关机构签订了合同,在当期编辑的期刊论文中正式采用了DOI标志,并将上溯到创刊的1955年。作为先行者,目前该刊可能还无法得到DOI元数据查询等方面的便利,但着眼于未来,浙大社科学报在中国社科期刊数字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2.“开放获取”(Open Access),提供免费下载服务
基于开放存取的理念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及时有效地传播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文献查阅条件,浙大社科学报根据出版社要求,努力学习现代化的办刊方式和管理模式,并于2008年初着手进行了学报的开放阅读工作,向海内外学者提供全文免费下载服务。目前,该刊网站已基本完成了现刊和部分过刊的免费开放工作(网址:
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读者可随时在浙大社科学报网上检索和下载相关论文。
个性化服务无疑是今后网络的发展趋势。为避免单一的发表形式,浙大社科学报还尽可能利用网络超媒体的表现空间、多层次知识索引等优势,积极拓展内容服务,在开放获取的网络版中向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使传统的出版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和挖掘利用:包括免费订阅期刊目录,免费提供印刷版论文以外的学术内容:如海外学者的英文原文(中英文版皆上网),并拟提供限于版面而未能在印刷本中采用的图片、表格、附件等,据需要提供未经删节的论文原文。另外,该刊还准备利用先进的办公管理软件,提供稿件查询检索服务、论文下载排名服务等;条件成熟后,还可提供论文的后续研究资讯,从而提升期刊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意识。
开放获取后第1个月,学报网页访问量即呈明显增加态势,国内外月均IP数均增加了35%以上。一年来,就有26个国家的数百个独立IP地址来访,国内已有33个省、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万余独立IP地址来访。同时,浙大社科学报还通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中国期刊协会网站等拓展开放获取论文的传播渠道。目前,浙大社科学报的开放获取工作还引起了海外学者的重视,有的论文一经上网,研究同类问题的海外学者即相互转发,共同切磋。如该刊2008年第3期学报出版后放到网上没几天,有作者就收到几个国外电话和电邮:“说我的文章经浙大学报一刊出,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即将此文(实际上是浙大学报的网络版)转发给了国际上研究这个问题的相关学者。我又查了一下,在英文版雅虎上,已刊出这一期浙大学报整整一期的英文目录。说明国外很重视浙大社科学报。”该论文选题很偏很专,读者面更窄,作者在论文刊发前还特别来函称:“感激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学校里有这样的主编,呵护着学术之脉。”而浙大社科学报的开放获取,则将这样的“学术之脉”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海内外,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得以及时查询,传递了学术星火,确实令人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受四大趋势挑战,杂志全球范围内整体销量下降;但浙大社科学报的印刷本邮局发行量并没有因免费开发获取而受到很大冲击,2008年略有增加,2009年仅约减少五六十本。
3.在全国中文期刊中,率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模式(Online First)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学术交流的桥梁,应尽可能缩短论文出版周期,促进最新成果的快速交流,使作者能及早行使其作品“首发权”,也为同行间及时交流最新成果创造良好的文献查阅条件。但限于版面和期次,论文发表一般要经若干月或一两年的周期,时滞过长不但降低了论文的时效性,也影响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而“在线优先出版”是数字化出版的一种创新形式,凡通过同行评审录用并经修改编校后的论文,在正式按期次成册印刷出版前,均可在网络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的形式在线优先发表,比印刷版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这样做不仅缩短了论文发表时滞,相关检索机构和读者还可通过DOI对在线优先出版论文即时索引和引用,且有利于编辑部及时发现预出版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在后续的印刷版中做相应处理。
有鉴于此,浙大社科学报于2009年2月起,尝试推出了一期“在线提前出版”,即已正式排版,印刷本尚未出版的期刊论文,有卷期页码,是期刊印刷本的提前本。但这一出版模式仍然不如以单篇论文为发表模式的Online First论文更能充分体现网络出版“短平快”的效应。就此,浙大社科学报根据出版社领导的要求,于今年3月正式推出了在线优先出版论文。这些论文均从经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和编辑部三审审定后通过的、已达到学报正式出版水平的稿件中选取。为便于检索,该刊在论文右上角均标署了唯一且稳定的在线内容永久数字标志符DOI,并写明作者的交稿日期和网络版出版日期等。Online First论文在线发表后,该刊仍会继续按正常期次出版印刷版。
由于浙大社科学报是最先推出这一出版形式的中文版期刊之一,所以做这项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 Online First论文的传播平台问题。为此,该刊与相关数据库建立联系,通过反复沟通,力图使浙大社科学报的在线优先出版论文能同步在这些大型数据库中得到检索。经协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期刊社拟在其正式出版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上为本刊在线优先出版开辟专门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目前已同步上传本刊的Online First论文;具有网络出版权的浙江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press.zju.edu.cn/)则在第一时间首先推出本刊的Online First论文。其次,浙大社科学报还积极主动地与同方和万方等机构进行沟通和探讨,解决了国内检索机构将Online First论文被引数据记入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问题(国际上,美国的ISI数据库也已解决了此问题)。为统一和规范人们参考引用电子出版物时的著录规则,浙大社科学报还向有关部门提议,对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修订,补充预出版论文的相关著录规则;同时,该刊也在自己网站发布消息,向读者推荐在线优先出版论文如何运用DOI进行引文著录,供学者引用参考。
浙大社科学报认为,在期刊数字化方面他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去年底,在考察多家编辑部办公管理和审稿投稿系统的基础上,改刊已签订了相关合同,目前正着手建立网络投稿与审稿系统,拟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另外,浙大出版社作为一个具有音像、网络出版权并拥有多家期刊组成期刊中心的出版集团,对期刊数字化发展也有了远景规划:全力打造“ZUP-Link”(Zhejiang University Publication Link)期刊群品牌,包括建立统一的传播平台(统一的对外网站或网站入口)等。改刊执行总编称,浙大社科学报的期刊数字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尝试阶段,是在探索中前行的,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