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青年编辑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明珠园宾馆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共约120人。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湖北经济学院期刊社协办。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巡视员、湖北省期刊协会黄国钧会长,湖北省期刊协会许志平秘书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仲伟民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代表们围绕高校文科学报的命运和青年编辑的成长,热烈发言,交流意见,取得了不少新共识。
一
高校学报下一步将向何处去,是代表们最关心的。中国报刊图书出版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制度变化。这就是从2009年开始,新闻出版署推行的出版社改企转制。由此引发的后续影响,或如惊雷暴雨,所过之处,必将有一番震荡冲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国580家地方图书出版社,482家已经完成转制,其余数家的转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央部门出版社稍迟一步,但在新闻出版署分批公布的转制名单中,100余家中央部门出版社,至迟在2010年底必须完成转制。在这场制度大变革中,高校出版社自不能例外。实际上,在2009年底,全国高校出版社已经完成转制,彻底步入市场轨道。
根据全国出版社改制情况,管理层下一步注意力会转到报刊体制改革。新闻出版总署曾计划在2010年底完成期刊体制改革。
关于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期刊转型问题,与会代表认为,这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目前,高校学报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量综合性期刊内容过于庞杂和相当部分期刊的低水平重复,在这一点上高校综合性学报最为典型。有关部门曾经试图通过改革改变这种状况,鼓励期刊向专业性方向发展,比如教育部第二批和第三批高校名刊工程,就有意向专业性期刊倾斜。但是,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的转型非常困难,原因有二。第一,现在已经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性期刊,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杂志为代表,比如《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高校再办此类专业性期刊很难超越。第二,高校学报创办的最初目的是为全校师生服务,而专业性期刊显然与这个服务宗旨有矛盾,只为一个专业或院系服务,显然会招致其他专业或院系师生的反对。从目前情况看,让大部分综合性期刊向专业化方向转型是不现实的。
学报存在的种种问题,代表们作为办刊者并不讳言。分组讨论会上,一位代表提出了“读者缺失”这个议题。读者缺失,是学报不应回避却久无良策的难题。中国1500多所高校,家家办学报,其中文科学报有1000多家,几乎都是综合刊物。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因子根本无法跟专业性期刊相提并论。因为高校学报一般依据所托学校院系设置栏目,少则三四个,多则上十个。学报每期所录文章,论题分散,给读者提供的学术信息,比起专业刊物来,实在太少,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发行数量。读者选择刊物,是要考虑费用和回报的。目前,发行量1000份以上的高校学报是凤毛麟角,很多只有几百份。一些高校学报,发行量甚至只有40来份。图书馆下订单、学报同行交换刊物和发给作者样刊,这是高校学报刊本的主要去处,剩下的刊本都堆在资料室。如此传播状况,怎不让人为学报的生存担忧!
高校学报一直顽固坚持作者本位,而基本不考虑读者。大量学报都曾规定过用稿比例,要求本校稿件必须占多少,外稿只能占多少,学报必须成为展示本校科教成果的平台。现在,各校都提倡开放办刊,但过去养成的作者本位习惯还在,整个栏目设置仍是为了作者,很少从读者方面着想。在知识阶层,网络阅读已经普及,明显挤压了纸本生存空间,学报订户本来寥寥无几,如果仍然朝向作者而不转向读者,其发行量必然每况愈下。
纸本发行状况十分糟糕,而在期刊数字化面前,学报同样难有作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期刊传播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富革命性的变化。但包括名刊学报在内的社科学术期刊,在这一革新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在社科期刊电子版规范的制定、大型期刊数据库建库模式的确定、期刊社与各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合作规程的制定等方面均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与社科期刊存续与发展息息相关的方面,社科期刊在其中所扮演的只是接受者的角色,没有话语权。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各种期刊网上传播的高校期刊面目全非,只见一篇篇孤立论文,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社科期刊这一独立存在的个体已迷失在网络的海洋之中。
有代表提出,编辑队伍不稳定也是学报面临的难题。青年代表普遍反映,在高校编辑晋级考核,是严格比照教师标准的,而身份待遇则编入另册,跟教师区别对待。学校福利分配,对编辑人员也设有壁垒。不少怀着理想进入学报工作的青年人,很快发现学报是无人疼的孩子,失误总有人指责,成绩从无人喝彩,如果不想忍受这份寂寥,只好走人。
当然,也有代表对学报前景充满信心。有代表就认为,学报的学术质量不尽如人意,是相对于专业学术期刊而言的。如果通观中国当前的学术期刊,可以发现,学术稀薄不是某个刊物的病态,而是全社会皆然。学术进步,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互动,不是单方面可以推进的。在疯狂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无论是出版社转轨,还是将来学报改制,以文化产业为旗帜高喊“做大做强”口号,恐怕只是抓了“文化产业”的后两个字,做了“产业”,丢了“文化”。
社会需要多样性,让学报都去仿学专业期刊,显然不合理。如果没有行政捆绑,学术期刊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分化,专职编辑队伍可以自由流散聚合,松开绳索,让它们如其本然地生存,结果很可能让人喜出望外。
学报困境重重,应该怎样改革,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良策。仲伟民教授认为,综合性期刊应该谋求自我改革,不能被动应对目前的不利形势,学报尤其应该有危机意识。全国1300多家面目相似的社科学报,这在全世界都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这种状况尽管是体制因素造成的,可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以及经济、文化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这种格局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说得直白一些,学术市场需要众多的学术期刊,但不需要这么多内容和形式雷同的没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因此谋求自身改革是最好的出路。
二
“编辑与学者同行,你才没有后顾之忧。做不了编辑,就做教师,教书去!”在讨论大会上,一位资深编辑这样说。
编辑学者化本是个老话题。在1994年全国第一次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上,杨焕章教授发言,告诫青年编辑,想在学报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一开始就要走学者化的道路,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下,绝不能放弃学术研究。陈颖回忆说,“杨老师的教导,对于我后来的学术成长可以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我觉得编辑要给他人做好嫁衣裳,首先要能够给自己做出漂亮的衣裳,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
距离杨先生那次讲话过去了十五六年,如今旧话重提,编辑学者化成为本次讨论会的主题。现在,国家下决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学术期刊这局棋必然变盘。将变未变之际,青年编辑如何适应前途未卜的形势?于是,编辑学者化成为首选的应对之策。
讨论会上,吴友法、仲伟民、陈颖、王泽龙老一辈编辑学者,就编辑学者化论题,拿各自的从业治学经历为例,为青年编辑传授经验。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编辑必须学者化?
吴友法教授认为,编辑学者化是由学报的性质决定的。学报是理论刊物,发表的应该是学者的最新学术成果。如果编辑不具备相应学科的知识,不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就既无法选择高水平文章,又不能瞄准学科前沿热点,学报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高校能当好一名教师,不一定能当好一名学报编辑。编辑要有较强的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知识面要宽广,尤其要具有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既专又博,以专为主,兼识其他。
编辑学者化也是由刊物面向的作者群决定的。学报的作者不是高校教师就是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面对这样一个高知识群体,编辑如果没有相当造诣的专业知识,如何同作者交流呢?怎么提出中肯的文章修改意见?
学报编辑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编辑必须走学者化道路。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知识环境,编辑不做学问,将难有立足之地。只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作者才会尊重你这个编辑。许多高校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对编辑岗位职称的要求大多是看学术成果,而不是看编辑成绩,这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同出版社编辑最大的不同。这说明学校对编辑职称序列的要求,是以学术为标准的。
第二,学报编辑有没有条件成为学者?
在学报岗位上,编辑能不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做到编辑学者化?几位老编辑学者都说能。他们说,从学习时间上看是完全有条件的。编辑平时不是忙得一点空闲也没有。学报一般是双月刊,文稿发排后有相当一段空闲时间,编辑文稿和校对文稿时,也有不少间隙时间。在编辑岗位上能不能做学问,能不能做到“专”,关键看编辑愿不愿意挤出时间。
学报编辑过程本身是一个学术过程。无论与作者沟通,还是阅读文稿,编辑接触的都是学术元素,耳濡目染,有利于做学问。在高校工作,查找资料方便,还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这些都为编辑走学者化道路准备好了条件。
第三,学报编辑如何成为学者?
学报编辑走学者化道路,先要正确理解“编辑学者化”,免入歧途。必须抛弃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仅仅把编辑学者化理解为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这实际上是从编辑乃高级匠人这种传统的观点的角度提出来的。传统观念中“优秀编辑”的要求是: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一定的文字语言修养;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学术素养;一定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出版法规知识;一定的交际能力;一定的编辑知识和技巧训练,等等。第二种观点,是仅仅要求编辑在写作学、编辑学理论等方面有所研究。编辑学理论当然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者化的正确解释,是鼓励编辑努力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应该学有专攻,有自己的学术专长。能不能做好学问,有一个方法问题。吴友法教授强调说,做学问关键是要选择一个方向点,一般是由点到面,围绕这个点,有计划地从事一些研究,写一系列论文,或者写书,都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榔头,那是做不好学问的。要想做好学问,还要有吃苦精神。提倡编辑学者化,是既当编辑又做学问,是要吃苦的。
针对当前的浮躁学术风气,青年编辑何去何从,王泽龙教授提出“有所超越”一说。从高境界说,学报编辑要自觉承担学术责任,坚持学术信仰,追求学术价值。学者的行为,学术的研究,都是要通过崇尚真理来淳化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福祉。学报编辑对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要高度敏锐。学报编辑养成时时处处从社会福祉考虑的自觉,从大处把握稿件选录原则,同样是一种学问,能提升编辑学者化的境界。
几位老编辑总结发言,谆谆告诫全体青年代表,如果个人不努力在学术研究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编辑的学术视野、学术交往和学术判断等,会受到很大限制,绝对难成为一个优秀编辑。青年编辑要勇于承担时代的重托。办好刊物,主编固然重要,但一支高素质的学者型编辑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主编也要重视编辑队伍建设,老同志要注意培养青年人,共同建设好编辑梯队。
三
本次会议的进程分为两个部分,先由老编辑大会上介绍自己的办刊治学经验,再分组讨论,让青年代表充分交流。大会上讲完宏观议题,构建了一种讨论语境,分组讨论便在技术层面展开,更多微观话题。青年代表都没有讲话稿,会上抢着举手发言。想要发言的代表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会下进餐时间,代表们又自由组合,边吃边讲。人情关系稿如何处理,如何向专家约稿,学术自由,是大家谈得最多的。
人情关系稿每个学报都会遇到,处理不当,或者伤害朋友,或者得罪上级。大多数代表认为,遏制人情关系稿,关键在健全审稿制度。如果稿件是否录用,主要由主编说了算,甚至责任编辑就可以大致决定,那么,无论主编和责任编辑怎样严于自律,最终还是要陷于人情关系中。有了健全的审稿制度,完全不必把人情关系稿与正常投稿对立起来。一些中年编辑,原来曾在学术研究机构工作,认识不少造诣深湛的学者。他们转到编辑行业后,正是依靠人情关系,才能约请学者长期合作,为学报撰稿。学者朋友主动投来的稿件,也算是人情关系稿,但质量很高,处理毫无困难。这样一来,常见的人情关系吃学报,就变成了学报吃人情关系。他们对人情关系稿的这种认识,别开生面,让青年编辑受到了启发。
多数代表提出,杜绝低劣的人情关系稿是办刊不可动摇的原则,但处理方式不能生硬伤人,千万不要伤害作者的自尊心,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坚持质量第一,将不合格的人情关系稿退回,让作者修改,不合质量不发表。许多作者经历过反复改订,自知心力不济,只得放弃而无怨言。目前,部分学报建立了网络审稿系统,让一切稿件在软件系统中走流程。不合格的人情关系稿,在系统中被外审专家判死刑,既让作者甘心服气,又能使编辑从容脱身。
每个学报定位不同,困惑不同。1000多家高校文科学报,不为稿源发愁的名刊毕竟只占少数。对大多数学报而言,为了提高刊物档次,非在吸取高质量稿源上使出浑身解数不可。这次会上,不少青年编辑诉苦,他们向学术名家约稿,动辄碰钉子。一些在非核心学报工作的青年编辑,遭遇的最大困惑就是约稿反复遭拒。
面对向专家约稿难的困境,孝感学院学报的做法一反常规,不向专家约稿。孝感市缘于历史上董永“孝行感天动地”而得名,《天仙配》电影已经是尽人皆知。该学报紧紧抓住这个地方特色,开辟“孝文化”研究专栏,辟栏时间虽短,质量提升效果却十分显著。大牌学者有孝文化专题的文章,投向地处孝感的这样一家学报,比刊发在其他任何名刊上,都更加名实相符。
学报编排规范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却屡屡被提出来讨论,因为它太带给了编辑无穷的烦恼。1998年颁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一直是近年来各高校学报的格式依据。制订该规范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电子检索。规范没有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类期刊分开,更多是从自然科学期刊来考虑的。
几位青年代表发言,批评学报繁琐的编排规范,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赞同。他们说,自从实行此种规范以来,责任编辑的工作明显偏离正题,成天陷于编排规范的查漏补阙,为了规范中的某个条目不全,打电话追问作者,次数已经多得记不清。引文国家规则是作者和编者双方都应掌握的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它几乎成了一个‘专门供’编者单方面把握的规范。许多作者不愿了解和使用这个标准,而是将引文的大量问题留给编辑。本应自觉遵行规范的作者,没能成为这个标准的使用者。这种执行状况,让标准的制定和使用都打了折扣。”人文社科领域执行国标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写、编、读不在一致的规范语境中,也因为作者与读者的不接受和不配合,致使编辑孤军疲战而不得不放弃。”中国传统文化部分与此等规范也不甚相契,“社会科学出版物引文著录格式难以规范,还有一个规范本身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契合问题。如古籍、佚名文献、线装版本和孤本的著录,往往难以满足著录格式标准的细则要求,在著录时一般缺项较多。这都需要根据中国语文和中国学术的特点,修订规范。”
鉴于中国学术期刊编委会的那一套规范繁琐不堪,部分学报干脆自订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抛开了那套复杂的规范,提出要让“编辑好编,作者好写,读者好读”,简化了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由于写作者普遍不遵从编排规范,全部留给编辑,学报简化规范的真正用意,是让编辑能从容地把注意力放在稿件内容上。
很多人认为,当前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学术的行政干预太多,给了权力寻租滋生的沃壤。学术研究应该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活动,学术正义和学术公平只能由学者自律来达到,而不是行政监管。中国学术要在世界占据一个靠前的位置,出版自由和学术自由是必须保证的,学者带着镣铐是不能深入思考的。
代表们普遍认为,这次研讨会办得十分成功。在新形势下学术期刊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学报面临的挑战尤其尖锐。大家相聚一起,商讨大计,正逢其时。